生物所专家受邀在央视科教频道解读生物固氮

13日,《氮肥生产有新招》节目在央视科教频道“透视新科技”栏目首播,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林敏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研究员受邀作为节目嘉宾,讲述了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构建人工固氮体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化肥是作物的“粮食”,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的贡献率达50%。在各种化肥中,化学氮肥用量占30%,可以说庄稼一枝花,生长“氮”当家。但是,化学氮肥的过量施用也带来严重的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障碍。寻找新的氮肥生产方式迫在眉睫。解析生物固氮机理,以生物固氮模式替代化学氮肥生产模式,既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也对颠覆农业生产方式,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访谈中两位专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关系的形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形成的共生结瘤固氮,是自然界不同物种跨界合作互惠互利的成功典范,使得大豆天然具有“生产”氮肥的能力。针对如何利用好生物固氮,解决应用中的难点与问题,林敏研究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围绕生物固氮技术研发与农业应用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生物固氮技术的应用前景。通过高效生物固氮,可将空气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氮气,转化为铵,进而合成蛋白质,能替代植物或动物源蛋白,培育氨经济等生物经济新形态。

林敏研究员作为生物所微生物智能设计与合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长期聚焦生物固氮、生物抗逆、生物合成等重点研究方向,开展人工生物固氮体系智能设计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构建出耐铵泌铵抗逆等调控元器件和人工高效固氮基因线路,已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将创制适合于机械化播种、水肥一体化滴灌和无土栽培等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新型固氮产品,以充分发挥生物固氮科技支撑作用,实现节肥稳产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