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在全国政协经济农业联组会上的发言


作者: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于3月4日下午在李克强总理等领导出席的全国政协经济、农业联组会议上,以“加强科技创新,确保粮食安全”为题,做了发言。这里摘登该发言的主要内容。

   我国已经连续十年粮食增收。这是一个历史奇迹。但必须看到,我国的粮食供求关系,仍然非常紧张。现在情况如此,将来挑战更大。

   首先,粮食等农产品需求的增长,被大大低估。现在流行的判断是:每年粮食需求增长100亿斤左右。而实际情况是,过去10年间,仅仅是进口,平均每年就增长110亿斤(主要是大豆),而国内生产平均每年增加343亿斤,两者合计440多亿斤。即便考虑库存增加和统计误差等因素,现在每年新增的粮食需求,也不会低于200亿斤。

   粮食需求增长的原因,首先是人口增长,每年0.5%。仅此,每年就是60亿斤。其次是收入增加会拉动需求,人们要吃更多的粮食转化产品,这方面增长很强劲。第三个因素是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粮食原料。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的消费。现有的官方统计体系中,不包括2.7亿农民工的消费调查。中国农业大学组织师生在2013年对6个城市将近4000个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粮食转化产品折算为粮食),比农村居民高120公斤,比城镇居民高50公斤。农民工粮食消费水平高,主要是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强度大等原因。现在每年新增农民工近700万人,仅此就增加粮食需求近20亿斤。

   我国新增的粮食需求,主要不是口粮,而是饲料粮。饲料粮如果短缺,肉禽蛋奶就会大幅度涨价。2007年的猪肉涨价,已经证明这种影响会多大。大豆算不算粮食,只有统计意义,没有实际意义,少进口照样不行。我国去年进口了6338万吨大豆,如果在国内生产,需要5亿亩以上的土地。

   展望未来,我国的农田越来越少,水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出路,只能是不断提高单产,提高资源产出率。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应对这个挑战需要各个方面的合力,但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应用。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少,但是同需要相比较,远远不足。加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到管理体制问题、机制问题、队伍问题、条件问题,等等。其中最基础的是经费投入。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有较大增长,但是仍然非常不够。据有关研究,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0.7%,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通常2%-3%),也低于印度(0.9%)。同时,也不到我国总体科技投入强度(2%)的一半。又如,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只有一个属于农业领域,即“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这个项目从2008年开始启动,2010年经费额最高达20亿元,现在已经减少到4亿元左右。

   转基因技术对于农业增产增效和提高质量,极为重要。转基因问题本来是个科技问题,但是现在弄得很复杂。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转基因问题受到如此的误解。我觉得现在最误导人的说法,是说“科学家对转基因问题有争议”。这个说法,让老百姓忧心忡忡,让决策者不知所从。生物学家讲的科学道理,老百姓听不明白,政府官员也听不明白,所以不敢轻易相信。对于转基因问题,我也是外行;但作为农业大学校长,经常被人问,无法回避。我通常说5句话:第一,转基因技术对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极为重要,潜力很大;第二,“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这有点像蘑菇,有的能吃,有的不能吃。所以,政府要进行监管审定;第三,“转基因食品”是经过科学检验、政府审定批准生产上市的,相当于超市里的蘑菇,是安全的;第四,美国是转基因食品消费最早、最多的国家,从来没听说发生过安全问题。其他国家也没有;第五,世界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权威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欧日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各国的科学家学会组织等,都对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没有争议。欧洲和日本要求进行标识,是给消费者选择权,而并不意味着有安全问题。

   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不断增加国家农业科技投入,争取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到2020年达到1.5%以上。增加投入的方式,一是加强项目投入,包括增加现有项目投入强度,增设若干重大专项;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增加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三是加强重点科研机构的经常性支持,尤其对是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已经先行一步,建议扩大覆盖范围。

   第二,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是澄清认识。可开座谈讨论会,请有关专家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新闻媒体的领导座谈讨论,先在决策层和宣传领域,把这个极端重要的问题理清楚。二是加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的投入强度。三是加快已经成熟的转基因新品种的产业化,例如抗虫转基因玉米。去年我国进口了300多万吨玉米,其中90%以上来自美国,应该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玉米。可以进口,但却不批准我国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玉米品种的产业化种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我国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继续迟疑不决,将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有61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呼吁加快转基因新品种研究和产业化的原因。